“刀鲚、窄体舌鳎、中国花鲈……这条细鳞鲴也不错,超过三斤了,是最近两年监测到的最大的一条。”10月23日上午,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一行来到靖江,对长江靖江段鱼类种群结构、资源状况及鱼类栖息生态环境状况开展监测,为长江禁捕效果评估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图为工作人员展示渔获物。
上午10点,科研捕捞船“苏靖渔科31801”行至马洲岛周边水域,这片水域建有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之一,也是刀鲚、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的重要洄游通道和索饵场,具有国际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两天前,科研队已提前在该片区域下放两口丝网和一口地笼网。10点30分左右,根据潮汛变化,船老大关停机器,两名船工合力起网。长达160米的丝网逐渐被拉上船舷,接二连三亮相的“大块头”长春鳊,让人颇感振奋。船边不停传来船工们兴奋的呼喊:“你看,这条鳊鱼最起码有三四斤重。”“这几条沙塔皮(学名窄体舌鳎)也不赖,得有两三斤了!”随着3口网具全部收起,十余种鱼虾爬出水面,为此次出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为渔获物。
据科研人员介绍,出水的渔获物中有中国花鲈、黄颡鱼、刀鲚、鲻鱼、胭脂鱼等十多种鱼类,还有中国绒螯蟹、秀丽白虾、青虾等多个甲壳类品种。“自2021年以来,我们连续4年对长江靖江段进行水生生态资源监测,今年的渔获物明显比前几年多,个体也比较大,特别是细鳞鲴和窄体舌鳎这两个品种,个体明显比禁捕前大了不少,表明这片区域的生物资源有向好的趋势。”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刘思磊介绍,此次所有渔获物在分类、测量、称重、制成标本后,将送至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
△图为渔获物。
出水的渔获物中还有不少小刀鲚,这种之前难得一见的长江珍贵鱼种,此次在渔网上频繁出现。“长江刀鲚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长距离洄游性鱼类,也是禁捕效果评估与生物完整性评价的指示性物种,小刀鲚增多,长春鳊开始出现大中小梯度分布,这些迹象都表明我们的水生生态修复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靖江市农业农村局禁捕科科长沈林宏告诉记者,近年来,靖江不断加强打击长江非法捕捞,并通过打造人工鱼巢、科学增殖放流等方式,助力长江水产资源恢复。这次科研型捕捞,对靖江市水生生态修复工作来说也是一次“查作业”的过程,调查结果对靖江市今后增殖放流水产品品种等都将产生一定指导意义。
△图为科研捕捞现场。
据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就一直从事长江下游及长江口刀鲚、中华绒螯蟹等洄游性物种调查评估、增殖保护和洄游生态学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为主管部门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此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选定了靖江等长江下游多个调查点,后续还将针对禁捕后靖江市中华绒螯蟹汛期资源状况开展专项调查,摸清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底数。今后,靖江市也将开展持续资源监测活动,为常态化推进“长江大保护”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编辑:姜景旸 王晶
(靖江市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