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临近,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点——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泰州市姜堰区俞垛镇何祝野村“酷野露营”基地跟往常一样,热闹非凡,“人满爆棚”。
“今年每日接待三四百游客确实是‘破天荒’,国庆节期间预定民宿馆和室外帐篷餐厅的游客多了去了,前不久还接待了外国36人青年旅游团。”基地负责人孙静打心眼里高兴。他还告诉记者,基地每天中午到晚上十点,锅圈烧烤的竹签要用成千上万根。
在姜堰区,无论是在景区游、农旅游还是文化游线路上,满眼都是“小红旗”。近年来,姜堰区围绕“旅游兴区”战略,积极探索旅游大市场的新活力,以多元化“加”个性化、旅游“加”百业,补齐全域旅游全链条,一个个新场景、新地标,城市新的ip涌现,让这座康养之城、活力之城的旅游温度持续升温,短期“流量”现象转化为长期“留量”经济成了跃动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高识辨度的特色景区,游客流量一拨又一拨
原生态景观与当下“网红”景点是姜堰旅游的一场大型音乐会。近几年,姜堰区先后投入50多亿元,打造景区水上行进式灯光演艺秀、糜鹿静养园、野生动物保育园、水下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园、恢复了588.6公顷的生态湿地……
在此基础上,姜堰区把景区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镇的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全球茶花王……等景点一体互动。构成了一幅“看不尽的风景、说不尽的故事”的特色旅游景观风光带。
与此同时,姜堰区还以重大活动提升旅游的温度和强度。一个个国家大型体育赛事乃至亚洲大型体育赛事接二连三登陆溱湖,旅游加体育拉动了景区人气,景区推出了众多主题式、沉浸式的游玩项目,以“武侠风”为主题的沉浸式剧情式的活动,还有玩咖工坊、躺赢音乐会、npc巡游等一系列精彩活动,让游客们化身名门大侠,在如画般湿地美景中,开启江湖“修炼”之旅。与此同时,“康养名城 活力姜堰”中国溱潼会船节也成功“出圈”,随着预赛、复赛、决赛依次进行,每天岸边都聚集着前来观战的游客,此外姜堰区还出台“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条”,与全国各地旅游公司建立了“全网罗”联谊机制,景区全域呈现出一场场集旅游、文化、赛事、经贸为一体饕餮盛宴。
除此之外,姜堰区还在风景区沿线建成了海洋馆、动物园、恐龙园等十大亲子乐园,新景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为姜堰区旅游兴区夯基筑峰。
姜堰区溱潼镇洲南村党总支书记徐五林说:“今年,溱湖绿洲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将洲南村窑厂和砖瓦博物馆纳入通票景点,每年至少分给洲南村10万元的旅游收入。”溱湖湾片区项目化建设,补链强链,使景点串珠成线、连点成片,更能吸引游客。
据数字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姜堰区共接待游客约92.8万人次,同比增长257%,实现旅游收入约4亿元,其中省内游客占比68.2%。
多彩多姿的和美乡村,旅游体验一茬接一茬
“到姜堰去,必须的!”已成为全国各地旅客为姜堰旅游站台、为姜堰旅游代言的真实写照。
镇镇有亮点、村村有惊喜的全景旅游画卷是姜堰区旅游新的底蕴和特色的两个关键词。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生态环境全球500佳——河横村的花海景区,每年来这里观赏油菜花的游客成千上万。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社区,开发出农耕文化展示、开心农场、农家乐、精品民宿、状元文化、簖蟹文化、儿童乐园等项目,以“民宿 文化 研学”为依托,唤醒了游客儿时的美好记忆,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亲近大自然,走进原生态,自由深呼吸,追忆乡愁成了各地游客的打卡地。
姜堰区还精耕细作“渔作、窑韵、舟耕、古读”特色品牌,打造“田园风 现代化”的新时代康养名城。铡刀、镰刀、风车、连盖……“这些老物件,过去我都用过,现在农村很少见啦。”来自东台68岁的游客薛明祥说:“到乡村民俗文化馆,仿佛回到从前,这就是乡愁吧。”
“小杨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随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村的品牌注足,小杨的旅游产业一定会成为富民产业。”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社区党委书记王政自豪地说。他还告诉记者,今年“五一”期间,游客超1.5亿人。
今年姜堰区以大手笔投入巨资打造“溱湖湾乡村旅游新风景”。以溱湖为核心,打造总面积达49.5平方公里的特色田园示范区。
该示范区汇聚了2个镇街、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等特色资源,既浓缩了姜堰旅游的精华,也成为展示姜堰全域旅游的重要窗口。“溱湖湾”己创成全省唯一同时入选省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省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的试点项目。在这条新的旅游线路上,游客们“吃购娱乐玩”,尽享田园风光的乐趣。
2024泰州姜堰溱湖湾嗨水伴兽、八鲜美食节9月底盛大开幕,以“亲水、萌宠、美食、国潮、运动”为主题,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开展主题多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
“一眼千年、天下会船”的惊艳瞬间:“大美湿地、梦里水乡”的唯美柔情;“渔窑耕读、田园风光”的诗意浪漫;“舒适宜居、休闲康养”的惬意生活,溱湖湾乡村旅成了游客新的“打卡地”。
据姜堰区农村农业局局长王学明介绍:“今年‘五一’假期,溱湖湾旅游直接收入超1.2亿元。”
上新场景的多重文化,游客享受一浪高一浪
今年姜堰区从城市形象塑造、旅游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推广等多维度发力,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个性化的城市ip,让城市ip的吸引力更细水长流。
在城区古运盐河老通扬河段面,姜堰区投入两亿多元,打造“三水之环”,在这条被游客称为“网红桥”的新地标上,每晚都成了欢乐的海洋。“点晴之笔”给城市带来了无尽的动力源。
在城中央,投资两亿多元的北大街文化街区成了这座城市尊从文化的“满意作品”,游客在这里领略到古代棋圣黄龙士的力作、国粹精品和商业文化气息。
地处泰州市姜堰区蒋垛镇的苏维埃公园,更是成了游客领略红色文化的理想地。苏中第一个党支部等“三个”第一的红色文化吸引了游客的眼球。“平时公园的游客就多,在重要节点上,忙起来来不及接待,你看,第4本厚厚的笔记上,填满了单位和团队的名称。”江苏苏维埃纪念馆馆长钱鸿江直白地说。
天目山观光园位于姜堰城区北郊天目山遗址位置,总面积约320亩。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考古人员调查发现天目山遗址。2000年和2002年经国家批准,由南京博物院牵头,会同泰州、姜堰两级文物部门联合组成考古队,两次考古挖掘天目山遗址。考古证实,天目山遗址是西周时期的古城址,核心面积达3.8万平方米,城墙结构坚实,外城有环城河道,内城有排水沟、台基、房址、灰坑等遗迹。“这是我省首次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发掘的西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址遗迹,堪称‘西周江淮第一城’”。姜堰区博物馆馆长陈炜介绍,2006年5月,经国务院核准,天目山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目山遗址是研究江淮地区春秋史的重要佐证,也为西周至春秋时期不同古城结构的比较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陈炜介绍,天目山古城地处古长江河道、古海岸线进退变化区域内,动物遗骨、植物种子和石、骨、陶、蚌、铜等类生产工具的大量发现,为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及地区原始农业状况和社会生存方式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其中,天目山遗址出土的西周陶鬲、绳纹陶鬲、陶簋、陶拍、铜刀均为国家三级文物。
今年8月上旬,天目山观光园竣工,依托天目山遗址丰厚人文历史资源,分别由天目溯源、山林花海、天目童语、天目田园、陶器手筑场等景点串成“西周江淮第一城”游览线,由古城旧碑、干国遗址、古干亭、文天祥吟诗台等景点串成“形胜东来第一山”游览线。观光园栽植乔灌木30多个品种2600多株、地被植物40多个品种15万平方米,打造出集生态、耕保、文化为一体的遗址景观,形成了郊野生态漫步新去处、文化展示新平台。
上新场景留住了姜堰旅游热度,厚重的城市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延长了城市的“流量”。据介绍,姜堰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域旅游收入50亿元。
编辑:姜景旸 王晶
(泰州市姜堰区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