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天目山观光园建成开放——3100年西周古城遗址焕新-凯发平台开户

凯发平台开户 > 专题 > 文章详情

姜堰天目山观光园建成开放——3100年西周古城遗址焕新

2024-09-05 09:01:20 来源:泰州新闻网 作者:钱宏斌 通 讯 员 曹锦明 钱雪 张震

天目山观光园。钱启翥 钱宏斌摄

日前,姜堰天目山观光园建成开放,深埋地下3100年的西周古城遗址焕发新容光。

天目山观光园位于姜堰城区北郊天目山遗址位置,总面积约320亩。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考古人员调查发现天目山遗址。2000年和2002年经国家批准,由南京博物院牵头,会同泰州、姜堰两级文物部门联合组成考古队,两次考古挖掘天目山遗址。考古证实,天目山遗址是西周时期的古城址,核心面积达3.8万平方米,城墙结构坚实,外城有环城河道,内城有排水沟、台基、房址、灰坑等遗迹。“这是我省首次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发掘的西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址遗迹,堪称‘西周江淮第一城’。”姜堰区博物馆馆长陈炜介绍,2006年5月,经国务院核准,天目山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目山遗址是研究江淮地区春秋史的重要佐证,也为西周至春秋时期不同古城结构的比较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陈炜介绍,天目山古城地处古长江河道、古海岸线进退变化区域内,动物遗骨、植物种子和石、骨、陶、蚌、铜等类生产工具的大量发现,为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及地区原始农业状况和社会生存方式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其中,天目山遗址出土的西周陶鬲、绳纹陶鬲、陶簋、陶拍、铜刀均为国家三级文物。

姜堰高度重视天目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2011年委托南京博物院古建筑研究所编制了《天目山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按照“保护和整理核心地区、规划和建设周边地区”的原则,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有序建设,稳步推进天目山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

自2012年9月起,泰州市政府按照国家规划要求,加大对天目山遗址环境整治、出土文物保护工作,新建遗址博物馆(姜堰区博物馆新馆),收藏保护出土文物。如今,姜堰区博物馆一楼展厅分为“形胜东来第一山”“西周江淮第一城”“吴越之先古干国”“陶铜旧器识前人”四大部分,综合运用声光影现代数字技术,从山、城、国、人四个方面全面展示天目山遗址的文化内涵,让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近年来,姜堰区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把天目山遗址列为“不开发区”,积极上争资金实施了遗址核心区保护及安防工程。去年,姜堰高起点规划打造天目山观光园,投资约3100万元,在不改变原有场地用途的前提下,提升绿化景观、改善水体环境、嵌入功能要素、彰显历史文化,进一步改善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今年8月上旬,天目山观光园竣工,依托天目山遗址丰厚人文历史资源,分别由天目溯源、山林花海、天目童语、天目田园、陶器手筑场等景点串成“西周江淮第一城”游览线,由古城旧碑、干国遗址、古干亭、文天祥吟诗台等景点串成“形胜东来第一山”游览线。观光园栽植乔灌木30多个品种2600多株、地被植物40多个品种15万平方米,打造出集生态、耕保、文化为一体的遗址景观,形成了郊野生态漫步新去处、文化展示新平台。

姜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黄海晏表示,天目山观光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创新的源泉,为市民提供了直观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并让考古遗址得到有效保护。

编辑:王魁 袁婷

校对:王晶

责编:姜景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