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汤运河水,悠悠千古流。大运河无锡段,全长约41公里,是京杭大运河全线中通航条件好、船舶通过量大、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显著的区段。大运河,孕育了无锡城,亦孕育了无锡璀璨的文脉、独特的城脉与活跃的经济形态。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无锡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传统文化得到激活、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运河之美,因水而生;运河文脉,依水绵延;运河经济,乘运而兴。
水容万物,赓续历史“文脉”
大运河沿线集聚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无锡的历史文脉,延续着无锡的人间烟火。因此,对于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无锡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街区相继完成提档升级,保留了历史肌理,融入了创意因子;工业遗存得以活化利用,成为运河新地标;运河非遗得以活态传承,走进现代生活;“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稳步推进,落地见效;江南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提速,“新运河十二景”雏形初现;“千里运河独一环”的特色画卷正逐渐立体呈现……“我们正加快鸿山、阖闾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无锡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从根源上探寻无锡与运河的关系,找寻城市发展的文明密码。”无锡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大运河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14日,第六届中国(江苏)老字号博览会在南京开幕。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副总经理王杰介绍,这次他们带去的新文创“好柿成双”,成为了博览会上的爆款。运河非遗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河城市探索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的理想样本。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无锡非遗及周边产业销售规模达250亿元。其中,宜兴紫砂整体销售规模超200亿元;江阴市中医类非遗和周边衍生产业规模近45亿元。去年,无锡认定了市级及县(市、区)级非遗工坊29个,带动就业16.5万余人,实现销售额近3亿元。
16日下午,世界文化遗产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地方志专家郁有满带领无锡青山高中新疆班的30名学生“走读”无锡古运河。这场“沿着运河读中国——水韵江苏·文化走读(无锡专场)活动”在网上进行了直播,吸引了20万人次观看。“10年来,按照保护、传承、利用的要求,无锡把这条河保护得很好。”郁有满介绍,无锡古运河两岸是文保单位的集聚地,这里白墙黛瓦,古色古香,人流如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夜晚更是流光溢彩,灯火辉煌。
向绿而生,打造生态“绿脉”
傍晚6时,位于运河西路的大运河·新运左岸公园聚集了许多前来休闲的市民。这里绿树成荫、草木错落,不时有散步、跑步的人经过。这条滨水带犹如一条绿丝带,串联起记忆花园、儿童活动场、公共卫生间等节点,并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空间。改造前,这一沿岸地带还一度荒废,而今,来河边散步休闲的人越来越多,一路走来花香阵阵。
生态笔触绘出一幅幅运河新景:去年底完工的京杭大运河(洛社段)北岸滨河岸线整治工程,打造了水墨长廊、羲之广场、桥下拾光、凤羽广场四大文化节点,在城市开放空间中讲述洛社轶事典故;焕新亮相的北塘大街已经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登上观景平台,“黄金水道”上船只穿梭往来,一派繁忙的水运景象;“三水汇”科技生态公园位于太湖、大运河、望虞河三水交汇处,以生态提升、文化延续、空间缝补、运动多元、智慧创新为原则,打造低碳能量公园,目前基本完工、即将开放。
坚持生态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是无锡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坚守的原则。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该市积极推动长江、大运河无锡段绿色低碳发展,向绿而生,逐绿而行。今年,该市继续深入推进“两河”整治提升工程,加快实施沿线码头优化整合、高标提升,着力建设“水运江苏·美丽港航”,精心打造公园城市,争创一批质量更高、底色更亮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融合创新,壮大经济“动脉”
江苏水运资源得天独厚,沿海、沿江和沿运河地区通过发达的航道网相连接,大产业、大港口、大枢纽通过一条条航道相互沟通,带动经济不断发展。为充分发挥水运运能大、能耗少、成本低等优势,苏南运河(京杭运河苏南段)航道“三改二”工程应运而生。无锡段的改造按二级航道标准疏浚,同时实施部分桥梁防护等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工期计划一年。
做好因河而兴文章,未来产业在这里蓬勃起势。无锡运河西路沿线已成为诸多空天产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集聚地,梁溪空天核心部件制造基地、梁溪卫星产业制造基地等未来产业园区将在今年陆续开园。惠山区则在绿色航运产业园区打造中,对现有运河码头重组整合,依托中远海运、中船动力、宁德时代等资源,布局绿色智能港航的研发中心、岸基驾控中心和智能无人船舶测试航道,助力无锡成为京杭大运河绿色智能航运体系的策源地。
围绕运河文化,无锡正加快文化产业创新转型,纵深推进“文化 ”“文旅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意设计、影视制作等新型业态,努力推动长江、大运河沿线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更好彰显长江、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让人文与经济的互动更加密切。
走向世界,传承发展“城脉”
今年4月,“你好!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在无锡启动,“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来到无锡。来自萨尔瓦多、塞舌尔、秘鲁、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多位驻华使节和企业代表在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东林书院、惠山古镇等地参观考察,深入领略大运河的魅力。“运河是具有国际性的符号。在国际交流中,许多沿岸城市通过运河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更容易实现文化传播。”在专家看来,在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之际,举办全球性的运河主题活动,既是推介中国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举措,也是促进国际旅游合作、深化文明互鉴的良好契机。
在锡惠公园锡山西北角,矗立着一块“崔溥先生锡山事迹纪念碑”,记录下由大运河带来的一段跨国情谊。明弘治元年,韩国人崔溥机缘巧合来到中国,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再由丹东返回朝鲜。途中,他经宁波、绍兴抵杭州,再经苏州、无锡北上。当他到达无锡驿经停时,无锡知县前往迎接,并以热忱之心遗以美食。后来,崔溥把他的这段漂流经历写成了传世之作《漂海录》,当中就有关于无锡的详细记录。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经韩方提议,2006年,在锡惠公园锡山脚下,竖起了这块石碑,成为中韩友谊的见证。
“以‘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为重点,深入开展‘精神价值挖掘’和‘文化展示利用’,打造更加多彩、更加优美、更加璀璨的‘文化运河’,把大运河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培养人民高尚情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改造现实世界的澎湃精神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说,运河城市在全力释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应不断交流挖掘运河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打造具有运河特色的文化ip,让人气跟着文气、人流跟着文脉,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大运河的声音。(韩玲、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