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南来北往间,大运河见证了一座座城市因水而兴、一个个区域交流融合、一户户人家烟火升腾。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10年间,涛涛运河流淌出了怎样的新精彩?6月20日,由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发起的“大运中国·非凡十年”10城百网大直播启幕,10路记者从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出发,奔赴运河沿线各地,携手大运河研究专家、申遗亲历者、相关部门负责人等,谈古今、聊变化,共话新时代大运河故事,共观运河申遗成功后十年的日新月异。
该活动受到沿线媒体的支持和帮助,新华社现场云、扬州发布客户端、扬州网、扬州发布视频号、扬州发布抖音号以及扬州发布官方微博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全国百家网络媒体同步报道,在互联网掀起一股“运河新风”,直播内容全网播放量超百万。
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到“原点”扬州,再到南端的杭州,10座城市随着有形的运河水、无形的互联网,不断交流融合,绘制出一幅美美与共的运河新图景。
现在,让我们跟随直播记者的视角,共听新故事、共观新变化。
通州
一条河孕育出首都“后花园”
通州,通天下之州也。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点,也是首都清新恬静的“后花园”。
这里的风景,围绕着大运河展开。
“运河,真正成为了每个人家门口的河。”这句话在通州人的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早上,有人骑车沿着运河畔的绿道去上班;白天,有人在河边钓鱼,有人在草坪上吹着萨克斯;晚上,大爷大妈拿几把椅子,便能摇着蒲扇围坐一起聊很久。在这里,运河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场所,更是一座精神家园。
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随便从一个入口进去,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运河风光。景区北起五河交汇处的源头岛,南至甘棠大桥,全长12.1公里,以大运河为轴,覆盖河道两岸的生态绿化带,还包括2.56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今年,该景区成为北京中轴线以东的第一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除了自然之景,通州还有大运河赋予的厚重历史。
沿运河北上的人,看到了燃灯塔便知自己已到了通州。如今,燃灯塔所在的“三庙一塔”片区,也成了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通过高科技手段,再现历史上大运河的功能与盛况,以种类丰富的非遗技艺体验,传播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丰厚文化,让“历史的河”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活在当下。
“在下一个十年乃至更远的未来,要让更多青少年走近运河,感受其精神价值。”北京市通州区文史专家任德永作为大运河申遗的亲历者和众多运河文化保护项目的参与者,感受颇多。
“围绕一条河,通州做了许多‘大文章’。”北京市通州区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程行利介绍,从2020年起,北京城市副中心连续数年保持着千亿元的投资规模,带动城市功能品质蝶变跃升。“我们在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时,都在围绕大运河与城市的共荣共生做文章,在为城市发展留足空间的同时,也是在保护大运河。”
丰富的项目投资,则为运河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去年底刚建成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正让通州经历一场华丽的蜕变。(记者徐蓉发自北京)
廊坊
“京畿首驿”这样向水而行
碧波拍打水岸,鹭鸟林间飞舞。上午9点,在京杭大运河廊坊段香河中心码头旁的小路上,人们骑着单车交错而过。
“香河段是京杭大运河出京后的第一站。”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爱民说,大运河在香河绕出一柄寓意吉祥的“如意”形状,悠悠运河水顺着这柄“如意”,由北向南流经鲁家务码头、中心码头、王家摆码头、安运码头、金门闸码头,为“京畿首驿”注入勃勃生机。
京杭大运河廊坊段即北运河香河段,上接北京市通州区,下连天津市武清区,全长21.7公里,是贯穿京津冀大运河的重要节点。
“自辽代起,这段运河便开始承担漕运功能。”王爱民介绍,香河一直都是漕船进出京城的要道,古时这里舟船往来不断,帆樯云集,堪称“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之后经历河道裁弯取直,形成了现在形似“如意”的河道形态,也成为京杭大运河上非常具有辨识度的河段之一。
千百年来,香河人枕河而居、依河而生,迎纳南北、融汇四方。舳舻相接、帆樯林立的千余年里,孕育出中幡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等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其独特的运河文化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
近年来,香河依托北运河丰富的水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实施生态综合整治和旅游通航工程。如今,香河中心码头、大运河文化公园等景点已成为当地群众和京津冀地区游客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2022年,香河县评选出“运河新八景”,每一处都充满诗意和故事。
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廊坊市的唯一区段,香河段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香河通过多项举措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香河县文物研究会相继成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完成了一系列运河文史专辑的编撰。在香河文化艺术中心,“香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里精美的景泰蓝、灵动的安头屯中幡等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大运河是致富河、幸福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已成为香河发展的重要课题。”香河县相关负责人说。(记者刘西伯发自廊坊)
聊城
两河交汇处,遇见“明珠水城”
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一部波澜的巨著,那么山东聊城无疑是书中熠熠的篇章之一。
聊城,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素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之名。大运河聊城段长约97.5公里,从南到北依次跨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3个行政区域。从最南端的阳谷县张秋镇入境,至最北端的临清市卫运河出境,沿途有山陕会馆、光岳楼、鳌头矶、临清钞关、阿城上闸、荆门上闸等众多名胜古迹。
运河聊城段历史悠久,创造和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聊城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改善运河周边生态环境,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为全面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聊城古城区、临清老城区,古城整体格局与肌理一如往昔、清晰可辨,建筑高度控制得当,让人仿佛穿越回繁华的运河时代。
“我们提出‘两河明珠’的城市定位,不仅是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更是对聊城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聊城市委党校讲师韩晓辉说,聊城的运河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需要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财富,更好地沿袭“两河文化”的根脉,将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中。
直播中,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传承人赵庆安介绍了贡砖在故宫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如今,通过发展文创、研学游,临清贡砖正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新时代文化创新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从历史光景里的舳舻千里,到现实图景里的水清岸绿,在聊城这方热土,千年运河沿岸,当地不仅完好保留了历史文化的遗存,更把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有机融合,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记者徐永青发自聊城)
淮安
传承历史,打造运河新地标
早上五点起床,沿着里运河边的跑道一路慢跑,抵达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后,再乘坐有轨电车1号线回家。这是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研究员朱维明充满活力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名生活在运河边的“老淮安”,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他深切感受到淮安运河两岸发生的变化。
淮安是大运河连接淮河、长江、黄河的重要节点。“作为千年运河历史脉络的记录者和传承者,淮安是大运河遗产点最为密集的地域。”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孟爱民介绍,大运河淮安段全长68公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包含2处遗产区、1段河道和5处遗产点。
为更好地阐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让更多人了解运河、亲近运河、品味运河,2020年,淮安成立正处级实体机构“市大运河办”,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一年后,淮安快马加鞭启动基本覆盖全域的“大运河百里画廊”工程。
“板闸遗址公园的建成,缘于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一次重要考古发现。”孟爱民说,2014年10月,“板闸风情街”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地下有大量条石,因此发现板闸遗址,经过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出水闸、建筑基址、古河道、码头、堤坝等五类遗存,是目前所发现的全国唯一一座木板衬底水闸遗址。
2021年,位于里运河北岸的淮安市清江浦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中心正式揭牌。清江浦城投控股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助理安俊介绍,中心依运河而建,按照运河文化、美食文化、自然风光交汇融合的总体构思,围绕“保护传承利用 城市更新”改造思路,对片区内文物点位进行保护修缮,因地制宜打造了淮扬菜品鉴堂、运河书房、民宿、声音博物馆、音乐时光驿站“五个最美”项目,让历史文化与现代业态相得益彰,成为淮安烟火浓郁的运河新地标。(记者史盼盼发自淮安)
扬州
“运河长子”讲好“运河故事”
6月20日上午,“大运中国 非凡十年”10城百网大直播扬州站直播开启。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运河长子”扬州在申遗成功后的十年里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的成果?市政协副秘书长、原大运河申遗办主任冬冰,市文广旅局党委委员、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苏北航务管理处扬州航务中心副主任蒋赟,邗江区竹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加春先后走进直播间,深情回忆申遗成功的历史时刻,讲述十年来扬州为运河书写的精彩故事。
“从2007年启动到2014年申遗成功,运河全线35座城市共同努力,为大运河这条母亲河申遗成功付出了大量劳动和汗水。十年后回望,觉得吃这个苦是非常值得的。”冬冰现场见证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他介绍,在申遗成功后,扬州坚持以规划引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不仅出台一系列规划,还通过立法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更是成立了规模达20亿元的基金,为扬州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讲好运河故事是扬州人的责任和担当。”徐国兵说,扬州在依托运河资源进行文旅融合方面做了诸多有益探索,特别是建成了两个重要场馆,一个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另一个是隋炀帝陵遗址公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以来,始终站稳扬州“顶流”打卡地榜单,今年2月6日全面开放的隋炀帝陵遗址公园也受到游客青睐,成为讲述运河故事的重要窗口。扬州还在着力打造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小秦淮河文旅消费集聚区、三湾非遗文化园等“运河项目”。
“作为‘活态’遗产,大运河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作用。大运河是文化的血脉,也是经济的动脉。”蒋赟介绍,申遗成功后的十年,是苏北运河扬州段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十年来,苏北运河扬州段积极开展航运转型提升,实现了绿色生态化、管理一体化、运行智能化以及船员服务精准化,目前扬州段是苏北运河船舶密度最大、通行效率最高的航段,经济效益显著。”
“作为古邗沟所在地的竹西街道,多年来从‘形、神、韵’三个方面作出了独特的探索。”刘加春介绍,“形”是打造高颜值的运河原点,“神”是传承运河文化精神,“韵”是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古邗沟故道流经竹西街道大约有800米,我们依河打造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同时对沿线风光带进行提升、对运河沿线进行生态修复,同时依托古邗沟码头、夫差广场、大王庙等节点,在讲述大运河历史故事方面实现了时空上的衔接。”(记者林倩雯发自扬州)
常州
大运河在这里连接过去与未来
昨天的直播中,常州细雨绵绵,绿树掩映下的东坡公园格外宁静。
“在古代,大运河是漕运之河、军需之河、水利之河,今天,大运河是常州人的文化之河、生态之河、旅游之河。”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吴杂志》主编、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智库成员薛焕炳说,40多公里的大运河常州段,犹如一张“甘榄叶”镶嵌在江南大地上,如今常州的运河两岸有美景可赏、美物可采、美食可享,已经成为江南的美食之都、百园之城,大运河文化早已渗透进常州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之中。
在常州,古老的运河与现代的城市相得益彰,市民在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古老的运河文化。从运河沿岸的茶馆,到现代的艺术中心,从传统的手工艺,到创新的科技产品,常州大运河畔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在东坡公园的宁静一角,一群退休老人的欢声笑语不时传来。他们在这里相聚,享受着生活的乐趣。“退休后,我们常在东坡公园聚会。”一位老人说,东坡公园作为常州大运河沿岸的公共空间,为当地人提供了休闲、娱乐和社交的空间,早已是他和老伙伴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场景之一。
常州大运河边的工业遗存,承载着过去城市工业发展的记忆,如今也得到系统的分类保护。随着大运河沿线各类项目实施,大运河常州段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大运河沿线开辟的8个创意园区不仅为运河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也成为推动地区文化创新的重要引擎。”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常州大运河研究院顾问周晓东说,目前常州正在谋划大运河文化公园项目,期盼未来大运河常州段能成为富有文化内涵、最有地方特色、独具观赏价值的国家文化公园的一部分,让全民共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记者孙小懿发自常州)
无锡
“千年水弄堂”焕发新生
大运河清名桥段,凭借“千年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成为大运河重要的遗产点。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也是无锡城中最有文化韵味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里有清名桥、伯渎桥和大公桥,是各类各级文保的聚集区。这里还有中国丝业博物馆,见证着无锡‘丝码头’的美名和民族工商业的崛起。”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副调研员郁有满说,不仅是古时繁华,如今这里也是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千年水弄堂”繁华不减。
作为唯一一座运河环城的城市,无锡一直高度重视运河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把大运河沿线的旅游文化资源串珠成链,留住城市的根与魂。近年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大力开发运河文化的“世遗价值”,将名人故居、商业街区、文创园区等有机串联;同时以千年运河文化、百年工商繁华为基底,系统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使之成为运河文化气息浓烈、江南地域特色浓郁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
如今,漫步运河两岸,你能看到古居古宅,也能看到街旁的艺术中心、潮流茶饮、文创书店、网红民宿等新潮业态。建于1921年的蚕丝业仓库修复“变身”北仓门艺术中心;创建于1955年的压缩机厂成为“n1955南下塘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钢厂改造的“运河汇”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潮流品牌入驻……在这里,“老无锡”可以感受正宗的小桥流水、江南水乡,“新无锡”可以体验繁华的都市生活、休闲娱乐。
大运河申遗成功10年来,无锡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持续推进河道治理、水质提升、文化遗产整理、保护修缮开发、工业遗存再利用等实践,逐步将大运河两岸建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无锡也在逐步探索形成大运河人文经济共生的“无锡新实践”,以古韵今风共绘运河新图景。(记者詹叶青发自无锡)
苏州
“桥”见运河与江南
北起望亭五七桥,南至吴江油车墩,大运河在苏州穿城而过,滋养着这座城市。
运河水流过苏州城里大大小小上百座石桥。记者直播的地点,就在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的宝带桥。
“宝带桥建成之后数次被毁,又数次重修,可谓磨难重重。”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社教处主任茅天宸介绍,2014年6月,宝带桥作为大运河重要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6月,宝带桥荣获“江苏最美运河地标”称号。
在宝带桥西南侧,就是吴文化博物馆,与跨越京杭大运河的澹台湖大桥遥遥相望。“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苏州启动宝带桥·澹台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改造提升项目,由原先的郊野公园转型为城市文化公园。”茅天宸说,宝带桥、吴文化博物馆、仲舒广场等相互串联,成为苏州展示大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最美窗口。
“大运河苏州段总长约96公里,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是江南运河的雏形,隋朝以后成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道。大运河在苏州境内纵跨5个区,以水为纽带,串联起苏州古城、12个江南水乡古镇和6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副院长陈璇介绍,近年来,苏州在改善运河风貌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充分体现了“产、城、人、河”和谐发展的理念。
直播中,陈璇展示了其整合编纂的《苏州运河十景》一书。“这是‘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研究协同创新基地’启动的第一个项目。”陈璇介绍,书中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穿插苏州方言,手绘地图长卷,打造“十景”网站,让文化变得“接地气”。
近年来,苏州不仅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网红街区、打卡点,还引入昆曲、评弹、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文化业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让千年古城成为一座“开放的博物馆”。(记者肖讷发自苏州)
嘉兴
让大运河流淌出“诗与远方”
“柳枝沙岸夕阳边,依旧帆樯卷暮烟。”嘉兴市大运河畔的落帆亭,原为杉青闸旁的一座亭,因船只“过闸落帆”之实景而得名。这也是本次直播在嘉兴的选址。
嘉兴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大运河穿城而过,好似枕入母亲的臂弯,奠定了嘉兴“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独特风貌。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坊,镶嵌在沿河散落的18个古镇中,是人们寻觅浓郁乡愁、寻找诗意生活的最好去处;古镇更是嘉兴最具特色的城市符号,在连绵不绝的水上动脉留下了传承千年的生活图景和人文积淀。
十年前,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大运河和嘉兴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原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局)副局长陈建江参与了整个过程。“能为大运河申遗贡献自己的力量,我非常荣幸!”陈建江说。
十年来,嘉兴在保护大运河文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传承和利用,让它不断融入百姓生活,在生态、文旅、经济、民生等方面都有不少亮点。
“这是一条活着的运河,至今生生不息。”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崔泉森说,大运河嘉兴段绝大多数河段至今仍在通航,并且航道都进行了扩宽,船队运输非常繁忙,大运河至今仍在对嘉兴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
嘉兴一直致力于提升“河”里水质、发展“岸”上经济、促进“带”上联动、优化“面”上布局,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在嘉兴,有些运河段没有再通航,但嘉兴将这些河段利用起来,结合文旅让运河文化“活”起来,流淌出“诗与远方”。下一步,嘉兴将继续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同时注重与旅游、生态等领域深度融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记者王诗韵发自嘉兴)
杭州
运河越来越有烟火气
初到杭州,下着小雨,踏上横跨运河的拱宸桥,走在直播点位所在的小河直街,蓦然发现,烟雨江南,就是眼前的样子。
杭州,京杭大运河的南起点,古运河穿城而过,交错的运河水系融为城市肌理,涵养着城市气质。
小河直街位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干道,以及大运河两条支流小河、余杭塘河的三河交汇处。历史上的小河直街依运河而建,是大运河杭州段沿线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小巷深深,木楼蔼蔼,旧式招牌,石砌埠头,如今的小河直街,依然可以闻到古运河的“水气”。杭州建筑的传统特色、“上寝下店”的商业模式,在这条街上依然可以看到旧时运河沿线人民生活的印记。“小河直街改造之后,60%原住民选择回迁,大家都想守住一份历史的记忆。”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叶兴才说。
“大运河穿行在城市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端智库专家、央视纪录片《我与大运河》总导演张海龙说,人与河流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关系叫“枕水而居”,运河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联系在一起,升腾起烟火气。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活态”是中国大运河最显著的特质。这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对于每一个生活在运河边的人来说,就是真真切切的日常生活。张海龙认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有烟火气。
如今的小河直街汇聚了小酒馆、手作、围炉煮茶、西式轻食、花艺文创等新兴业态,走在江南雨巷里的不再只有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还有运河边的年轻人。
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的当下,找到运河文化与本地历史、城市特质间的结合点,推动运河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是杭州改造小河直街的启示。
青石古巷、黛瓦白墙,一条街上,两个时空。一个回溯千年之前,一个连接着当下和未来。小河直街只是杭州城市与运河共生的一个缩影。(记者王璐发自杭州)
统稿 郑露莎